造馬集團難生存
上文提過曾轟動一時的楊元龍造馬案,那是發生在十多年前的事,直到今天,比較大的蠱惑馬案件,只有一宗「金的來」事件,但實際牽涉定罪的圈中人甚少,規模遠不及前者。
我禁不住有個疑問:是否還有造馬集團存在?
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當然沒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;就算造馬集團真的存在,他們也斷不會如恐怖分子般,選個發言人站出來承認。此所以,這會是個找不到答案的問題。
要澄清一點,造馬不同拉馬,也有別於賣貼士,要由一群人聯合起來「製造」賽果,才算是集團式造馬,否則便只是像易根所涉嫌牽涉的一般舞弊事件。
我覺得,現行的報名制度,是不利於造馬的,因為既不容正選馬棄權,就算出動皇牌或使用保護權,也不擔保爭取得參賽資格。除非是連馬會中人也全部被買通,否則便很難作出操控;但這樣做的成本肯定是巨額數字,而且過於張揚,沒有人會冒這個險。
賽事獎金不斷增加下,前列騎師每年的正常收入,動輒有三、四百萬,買通他們的代價,比起楊元龍年代,起碼要多三、四倍,而且如今一場出馬十四匹,也遠不如當時十匹八匹容易操控,還有經常更換的季約騎師,亦加添了令他們統統「埋堆」的難度。
最難過的一關,是經常出現的跑道偏差,令到馬匹的發揮變得波動非常,根本難以在賽前掌握。所謂「騙人也要三分彩」,縱使有心造就,也未必有環境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