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騎指示名存實亡

當一匹馬的策騎方法,與預期有明顯出入時,大家除了會關注鞍上人之騎法外,也會質疑有關馬匹的策騎指示。
理論上,策騎指示的作用,相等於一套戲的劇本,練馬師是編導,把劇本交到演員手中,後者便負責演釋出來。只是戲演得不好,可以NG再來;跑錯了馬,卻沒有機會重新跑一次。
現實中,負責任的騎師,通常在賽前會查好賽績睇定錄映帶,對於馬匹的跑法,大抵已經心中有數,何況很多時候人馬實際上是老搭檔,那份溝通勝於任何人,就算是練馬師,也大多會尊重他們的意見任由發揮。落到沙圈,是形式上要向馬主作出交代,除非突然出現了某些條件變化,像去季「喜蓮精神」角逐金盃,會因應對手性能而修改跑法,否則很少需要再臨場去討論。此所以,策騎指示只是名義上存在,大部分時候都可有可無。
近季在自由身騎師作主導的結構下,練馬師與騎師之間的默契,其實已不如昔日唇齒相依時。尤其一些中下游馬房的倉主,礙於手中子彈有限,就算遇上騎師客大欺店,自把自為胡亂發揮,也只能忍氣吞聲,頂多是盡量減少以後合作的機會,免卻再蹈覆轍而已。大家若有注意賽後檢討的內容,也應該發覺近年翻查馬匹舊帳時,較少要求練馬師作供。箇中原因,便是由於這變相的分工,令練馬師對馬匹表現的影響力,遜於昔日所致;反正騎責自負,他們也樂於有人分擔了這方面的壓力。

 

 

 

 
[1][2][3][4]